励志文章 - 不要对挫折叹气

做自己想做的那个人

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梦想是助你飞翔的翅膀
  曾经被改变命运的不二选择——教育,其推动社会流动的能力已陷入低潮,当社会在对教育体制不断质疑时,大家已经逐渐发现,中国当下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承载寒门子弟一跃龙门的梦想了,贫困的“世袭”已经变得颇为无奈。这种“世袭”并不只是从大学毕业后走上社会的那一刻开始的,从我们考大学、考高中,甚至是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这种“世袭”就开始如影随形。强者从一开始就占据了丰厚的资源,从而一路领先,而弱者,必须付出难以计数的努力,也许才能和先天的强者“坐下来一起喝咖啡”。记得教育学者杨东平在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进行调研时所得出的结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就开始不断滑落。这个结论意味着,个人的出身同受教育水平之间的联系愈发得紧密,个人命运依靠接受教育来转变也愈发艰难。
  这是一个越来越多的人所能感受到的普遍现实,社会各个层面都在呼唤教育公平,然而决心与口号都是如此明亮的时候,现实境况还是令人失望。上次我曾提到过的麻城课桌事件,它反映出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些情况不只出现在农村,城市里的边缘群体,也在承受着教育不公平的种种。近期,就随迁子女异地→_→ z Z的条件所引发的争论,所揭示的,正是招生中以户籍来区别对待的不平等现象。一个为城市的发展做出多年贡献的群体,他们的孩子在→_→ z Z时,却因户籍、父母有无稳定工作等等原因,诸多受阻,甚至连参加→_→ z Z的资格也岌岌可危,这是极其不合理的。
  一直以来,我们在教育公平方面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对于盘根错节的现状,也许会有人企盼一场轰轰烈烈、彻彻底底的变革,能一下子将一切都变得美好顺遂,这是童话。就连钱理群在致力于基础教育的改革时,对于自己的“屡战屡败”,他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潜移默化的,教育的改革也要遵循“慢而不息”和长期奋斗的原则。促进教育公平,进而畅通和拓宽社会下层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将是一场长期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最可悲的并非是这个过程所要消耗的时长,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众多期望的打碎和梦想的泯灭。就像一开始就提到的那份数据一样,十个同行者中,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三人坚信奋斗的重要,坚信梦想还有实现的可能。
  现实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梦想的打碎,倘若你屈服,那你就永远只能臣服于叫做“命运”、“出身”的这些东西。很多没有从父辈那里继承到财富、地位的人们所面临的情况大多是:现实很沉重,未来很遥远。对于这些人来说,改变命运就是在负重前行,在前行的路上,梦想不应该是肩头的重量,而是助你飞翔的翅膀,它能减轻现实的疼痛感,能让你看到奋斗的意义。
用力走下去
  有的句子看了就看了,没任何感想,没一点用处。有些题做了就是做了,→_→ z Z时也没出现个类似的。但有些句子在某个时刻突然冒出来,那时没明白的突然间明白了,有些感悟有些想法突然间就冒到了脑海里。但有些题目在→_→ z Z的时候出现了类似的,直到考完之后才开始庆幸,还好某个夜晚没有偷懒跳过那道题目。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所谓的突然。如果不是我每天的熬夜,我想你们也不会知道我是谁;如果包子在那个夏天就放弃了,他的工作室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红火;如果不是我在某个夜里,恰好多做了几道题,我的雅思也不会很顺利地考到了4个八;如果去年12月里,我不是每天早上起床就开始看题一直到晚上,我也不会顺利地考完G。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野心,一定有,但相应的,不是每个人都意识到实现自己的野心需要付出一些什么。很多人付出了一些就开始怨天尤人,却从没意识到自己的野心需要更多的付出,→_→ z Z太高而又努力不够。当你的才华还配不上你的野心,就静下来努力,就好好想想你到底花了多少精力在你想做的那件事本身上。
  励志这东西,是有时间期限的。不要期待一个→_→ z Z就可以顺利地改变你,一个人的动力归根结底只能来源于自己。你只有换着法子地激励自己,直到它变成你血液的一部分。你只有不停跌倒,才能学会怎样用自己的力量站在大地上。
  如今已经两个冬天过去,我又迎来了一个冬天。我的境地没有比当初好很多,但多少是好了些。没有什么可以一次拯救你,就像没有什么能一次就打倒你,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过程,伴随着漫长的伏笔:所有牛逼后面都是苦逼堆积的高墙,所有苦逼后面都是→_→ z Z样的坚持。
  至于我,多少比过去强大了些,不管付出的代价是否我愿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野心也都有脆弱的时候,但有些人在每个可以选择放弃的节点,都选择前行。我佩服这样的人,也要成为这样的人,不把自己变得比过去强一点怎么对得起经历过的苦逼。至于未来会怎么样,要用力走下去才知道。
我们的无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普遍有一种自我优越感,而且一个人的行为、情绪往往与这一优越感有着极大的关联;一旦他意识到自己的可笑幼稚或愚蠢,那种优越感便会给自我一个爽快的奖赏。反之,优越感由于感到自我的失败,而这失败是对方造成的,因而便会产生一种近乎专横的粗暴,并通过情绪和行为或语言把这种粗暴施加于对方,甚至于是一种不挫败对方绝不罢休的厌恨。
  所以,这是一个可怕的阴暗领域,然而,它又是那么普遍地存在。作为人的劣根性,它象个幽灵,缠着人类不放。我们看不惯这一可恨的家伙,但却拿它毫无办法。在此之前,我们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尽管在日常交际中,我们时常感到有某种东西在驾驭着人们的情绪,我们一不小心,它就要煽起对方的怒火与厌恨,更糟的是,有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因而就让对方忽然就对自己冷淡了起来。
  我们之所以这么无知,全是因为我们自己也在犯着同样的毛病:自作聪明,过分相信自己。就是因为这毛病,我们时常在无意中因抓住对方的缺点或错误而没加遮拦的加以指出,而这极大的伤害了对方精心为自己构造的优越感。又或者,我们时常在无意中抓住一个显示自己聪明的地方,便迫不及待地希望对方能注意到自己的智慧,而这无疑使他的优越感感到极大的不满。而事实上,我们的“无意”也并非真正的无意,而是我们习惯了“有意”之后从而对“有意”产生的一种淡漠的感觉。这种“无意”往往就是最为深刻的“有意”。
  约翰·华纳梅克曾说:“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总是随身带着一把放大镜,当他们希望时,就用它来看别人的不完美。”其实,“有些人”是多么保守的字眼,华纳梅克对人类社会也太过温和了,因而才显得那么留情面。“别人的不完美”往往给观察者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满足感,,而同时忘记了自己身上也有着同样的不完美。而当我们看到他人的才智,看到他人的成功时,我们所兴起的就不仅仅是妒忌,甚至还会因此而对他产生一种毫无来由的厌恨与不屑,当我们看到荧屏上的这类形象时,我们打心底里发出鄙夷的哼声,而此时,我们却多么可笑地暗自认同了自我。
    阅读1百+